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部門動態(tài)

部門動態(tài)

“點線面”構筑秸稈“收儲用”運轉體系
發(fā)布日期:2023-12-26 來源:市農業(yè)農村局 編輯:宜都融媒體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劉啟梅)根據農作物種植和秸稈利用現狀,宜都市通過政府引導、企業(yè)主導、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等多重措施,通過“點、線、面”結合,構筑秸稈收儲用高效運轉體系,使全市原本一文不值的15萬余噸農作物秸稈實現循環(huán)高值利用,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穩(wěn)步邁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定點收集,便民惠民。每年9-10月,玉米收獲后,聶家河鎮(zhèn)鄧家橋村6名秸稈粉碎三輪車司機駕車每天往返在周邊3個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間公路上,將當天在玉米種植戶收集的滿滿一車玉米秸稈拉到鄧家橋村聶家河征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加工點經打包機壓縮,打捆,在這里,被丟棄的秸稈將變成飼料,每年約收購秸稈5000余噸,產青黃貯飼料5000多噸,年消納聶家河、枝城、姚家店3個鄉(xiāng)鎮(zhèn)5000余畝農作物秸稈。一畝田秸稈助農增收120元,公司帶動周邊20余個農戶收儲運打捆秸稈2個月,實現務工收入24萬多元。

為了提高秸稈收儲運主體收集玉米秸稈的積極性,宜都市以村為單位設立收購點,收集后轉運到市鄉(xiāng)(鎮(zhèn))秸稈收儲中心,提升了秸稈的收儲運效率。同時,動員村級組建秸稈收貯合作社,開展秸稈收貯工作,充分發(fā)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市農業(yè)農村局充分發(fā)揮駐村工作隊員作用,在收貯運環(huán)節(jié),動員農戶收集秸稈并交收貯運主體,有效解決了秸稈無人收集、企業(yè)無秸稈使用的“老大難”問題。

縱橫阡陌,串“線”成“面”。往年,砍下來的秸稈又不好處理。機械收割機收割一畝田150元,如果按人工算的話一個人要三天才能完成。現在,使用收割機一畝地僅需四十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收割、脫粒、粉碎秸稈、秸稈打捆作業(yè)。新橋河融興農業(yè)專業(yè)聯合社目前現擁有聯合收割機、打捆機等現代農業(yè)機械14臺套,全年開展機收玉米、水稻作業(yè)2000多畝,收儲秸稈3000余噸,收儲的秸稈將作為養(yǎng)殖場飼料,實現秸稈循環(huán)利用。

宜都通過購機補貼、項目建設及作業(yè)補貼等方式,培育秸稈收儲用主體,將散落在田間的秸稈聚攏成堆,統(tǒng)一運出農田,實現了機器替代人工收貯的局面。10個鄉(xiāng)鎮(zhèn)(街辦)共創(chuàng)建13個秸稈機械化收集點,串成全市的儲運線,在糧油農田縱橫阡陌中,交織成一張秸稈收集儲運的高效運轉網絡。

多源一體,高效運轉。近年來,宜都按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與21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業(yè)主簽訂《項目實施合同》,業(yè)主與農戶簽訂秸稈收購協(xié)議,主體每綜合利用200噸以上,市財政每噸補助50元。

經精心培育,目前全市涌現了佳誠再生資源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線、莊康生物肥料化利用、江心農場飼料化利用等秸稈收儲用主體,與市內外多家養(yǎng)殖場簽訂秸稈收儲綜合利用協(xié)議,組織田間秸稈收集打捆機8輛、秸稈打捆扎機4臺套、秸稈粉碎運輸車輛11輛,采取“割—捆—運—用”“收—粉一運—用”“收—捆一運—用”等一體化模式,達到玉米、水稻收割、秸稈打捆(秸稈粉碎收集)、秸稈清運、秸稈利用同步進行。

依托龍頭企業(yè),宜都初步形成了“一點對多源、多點對多源”的秸稈收儲用體系建設。秸稈收儲用后部分作肥料化利用、部分作飼料化利用,部分作燃料化、部分作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有效盤活廢棄秸稈資源,切實改善農村環(huán)境,年綜合利用秸稈15萬余噸,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

  •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