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部門動態(tài)

部門動態(tài)

省級非遺項目,宜都+1
發(fā)布日期:2024-12-04 來源:文旅宜都 編輯:宜都融媒體

近期,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了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單,我市非遺項目“宜都梆鼓”榜上有名。至此,我市省級非遺項目已達到4項。

宜都梆鼓

宜都梆鼓是流傳于宜都市及周邊地區(qū)的一種說唱藝術,其形式為表演者邊敲擊梆鼓、邊說唱各種人物和故事,源自中國古老的打鼓說書。

表現(xiàn)形式

所謂梆鼓,其實包含了梆和鼓兩種打擊樂器。梆為硬木質、長方形的南梆子,有高、中音兩件上下排列,音色清亮高亢;鼓為說書用的書鼓,音色較梆子柔和、堅實;梆和鼓一起擱置在一定高度的支架上,表演者手持兩支木棒站立于梆鼓前,根據(jù)說唱內容擊節(jié)伴奏,精彩演繹世間百態(tài)。

說唱內容

傳統(tǒng)曲目有歷史演義類如封神演義,武俠義士類如三國、十八好漢,傳奇公案類如賣花記、雙花記,道德風尚類如二十四孝、雙教子,愛情故事類如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當代宜都梆鼓曲目繁多,緊扣時代脈搏,主題鮮明,如唱紅亮、模范飼養(yǎng)員、謝親人、軍民魚水情、打虎上山、紅旗頌等。

演唱方式

宜都梆鼓在吸取唐宋以來“俗講”“說話”“說善書”等傳統(tǒng)文化樣式基礎上,采用宜都方言,融入古老的薅草鑼鼓聲腔、宜都民間吹打樂曲牌和當?shù)孛窀栊≌{,是經(jīng)流傳演化而形成的獨具風格特色的地方曲種。演唱可一唱到底,也可唱中夾白,還可唱、白、表、數(shù)兼而有之,或由樂隊幫腔、答白互動,結構靈活,手法自由。

藝術特點

宜都梆鼓說唱并重,語言形象生動,唱詞通俗押韻,說白散韻相間,表現(xiàn)手法靈活多樣。如在曲目的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繪時常用“唱”的技巧表達;凡對話、旁白、武打描述等,則多用“念”的技巧。音樂板腔豐富,節(jié)奏靈活多變。唱腔在板腔體中融入了本地民間音樂曲牌,比如梆鼓聲腔中的當家曲牌《清江河》就源自宜都民間吹打樂,還有《嗩吶調》《一枝花》《倒采茶》《平水調》《甩腔》《數(shù)板》等,說唱中配以琵琶、二胡、揚琴、竹笛和嗩吶伴奏。這些曲調世代相傳,親切優(yōu)美,民眾耳熟能詳,因而認同感強,深受老百姓喜愛。

傳承保護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宜都梆鼓傳承發(fā)展,采取了系列扎實有效措施。

建立傳承機制。積極構建完善的傳承人體系,我市建設有宜都梆鼓劇團傳承基地,現(xiàn)有100多個既有滿腔熱情,又有深厚功底的宜都梆鼓老藝術家、演員及傳承人,通過師徒傳承、集體授課等方式,確保技藝傳承的連續(xù)性。

打造傳承交流活動。定期開展宜都梆鼓傳承座談會、研討班等,為傳承人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共同為宜都梆鼓的弘揚拓展新思路、新途徑。

搭建展示平臺。將宜都梆鼓融入到送戲下鄉(xiāng)、文化和自然日遺產(chǎn)日、旅游節(jié)、活動周等大型群眾文化活動150余場,為宜都梆鼓提供廣闊的宣傳展示舞臺。

立足精品創(chuàng)作。圍繞宜都梆鼓這一曲藝形式,結合時代特點和群眾需求,創(chuàng)作反映現(xiàn)實生活、弘揚核心價值觀的文藝精品。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宜都梆鼓《謎中情》入圍全國群星獎,并參加全國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jié)決賽展演;《桔緣》獲第三屆宜昌藝術節(jié)群星獎曲藝類二等獎;《酸甜變奏》獲第四屆湖北藝術節(jié)“楚天群星獎”;《悶三口》獲第四屆宜昌藝術節(jié)“群星獎”曲藝類一等獎、第十六屆湖北曲藝“百花書會”最高獎項——節(jié)目獎,并入圍第五屆湖北藝術節(jié)優(yōu)秀群眾文藝作品展演名單。

下一步,宜都將繼續(xù)圍繞“宜都梆鼓”這一省級非遺項目,加強傳承保護力度,立足精品文藝創(chuàng)作,充實宜都梆鼓傳承體系,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推動宜都梆鼓更好融入現(xiàn)代生活,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