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未成年人欺凌事件
引發(fā)社會關注
近日
北京四中院二審審結了
一起涉未成年人網(wǎng)絡欺凌案件
實施欺凌的學生被判朋友圈賠禮道歉
其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
賠償對方各項經(jīng)濟損失5000元
小張與小黃是同一所學校的同學。某一天,小張看到一篇微信筆記,內容與小黃有關。筆記中的相關言論粗俗,直指小黃發(fā)在朋友圈中的照片為盜圖,系其故意打造生活精致人設。
由于小張素來看小黃不滿,便在朋友圈邀請大家“吃瓜”。有同學“聞訊而來”,小張遂將涉案微信筆記以及其此前保存的幾段視頻,其中包括一段不雅視頻發(fā)給了“吃瓜群眾”,并影射不雅視頻中的女子為小黃。
在“吃瓜群眾”詢問這些資料是否可以外傳時,小張表示“隨便發(fā)”。之后,涉案筆記以及涉案視頻又在小范圍內進行了再度傳播。
實際上,不雅視頻是小張此前在一個微信群中保存,視頻中的女性未露臉,因此小張并不能確定視頻中的女子是小黃,但因視頻發(fā)布者稱視頻中女子為小黃,所以小張也向他人影射視頻中的女子為小黃。
隨后,小黃將小張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決小張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以及律師費5000元。但小張覺得,自己并不是涉案微信筆記、視頻的制作者,只是轉發(fā)者而已,而且自己只轉給了一名同學,其他同學如何轉發(fā)并非自己能干涉,因此不應承擔責任。
法院判決:構成侵權,道歉+賠償!
一審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審理后認為:
網(wǎng)絡傳播具有便利、廣泛、快捷的特點,小張向他人轉發(fā)含有大量貶損小黃言論的筆記、群聊記錄以及 “不雅視頻”,極易在其和小黃所在的共同學生群體中擴散,使他人對小黃產(chǎn)生負面認識并造成其個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社會評價降低。因此,小張的行為構成對小黃名譽權侵權。
其次,用戶發(fā)布的朋友圈應僅限于在其好友或其設置的“可見范圍”之間進行分享、傳播。朋友圈及朋友圈內容應屬于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信息。因此在本案中,小張向他人轉發(fā)包含小黃朋友圈內容筆記的行為侵犯了小黃的隱私權。
最終,一審法院綜合考慮小張的過錯程度、侵權持續(xù)時間、結果影響范圍等,判處小張父母向小黃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以及律師費等合理支出2000元。此外,一審法院還判決小張在其微信朋友圈向小黃公開賠禮道歉,且致歉聲明需連續(xù)公開保留至少24小時。
雙方當事人均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北京四中院二審審理后認為,本案中,小張向他人發(fā)送的筆記、群聊記錄、視頻內容明確指向小黃,相關內容明顯會給小黃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小黃的個人形象受損、社會評價降低,而小張并不能準確說明相關視頻的來源途徑,也不能提供視頻來源的具體證據(jù),且小張存在授意他人肆意傳播的情況,對于因此給小黃造成的名譽損害,小張負有過錯,一審法院認定小張侵權成立正確。一審法院根據(jù)案涉侵權行為的性質、過錯程度和影響范圍等酌情判定的賠禮道歉方式、時長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和律師費金額均無不妥。
據(jù)此,北京四中院二審駁回了雙方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提醒:遭遇網(wǎng)絡欺凌及時求助
對此,法官提醒,近年來,我國愈發(fā)重視對于未成年人的網(wǎng)絡保護,《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網(wǎng)絡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都對未成年網(wǎng)絡保護進行了專門規(guī)定。不論對方是否為熟人,也不論對方是否成年,作為未成年人,一旦遭遇了網(wǎng)絡欺凌,不要因恐懼而隱藏自己的情況,應當及時向父母和學校、平臺求助,積極反欺凌。
此外,在避免自己成為網(wǎng)絡欺凌的直接實施者、受害者的同時,也要避免自己成為冷漠的旁觀者,甚至是好事的“吃瓜”者。當身邊同學遭受網(wǎng)絡欺凌時,可以積極發(fā)聲,伸出援手,為被欺凌者提供援助。
不是只有肢體暴力
才叫欺凌
守護“少年的你”
任何人都不是旁觀者